笃学慎思,明辨尚行——记2018年“外语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研修班

时间:2018-08-27作者:文章来源:外语系浏览:479

     2018725-26日,由北京地区高校英语类专业群、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外语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研修班在北京成功举办。此次研修班特邀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金利民教授、张虹副教授以及青岛大学孙旻副教授担任主讲专家,带领全国各地近300名教师一同走近外语思辨课堂,感受思辨教学魅力。

     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李会钦社长在开幕式上致辞,欢迎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骨干教师,并对本期专家团队和研修日程进行了总体介绍,特别指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产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为原则,体现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当下社会需要的世界公民和国际人才应具备思辨能力。外语专业的思辨教学也遵循这样的原则,旨在提高学生水平,推动教学进步,促进教学研究。

     笃学之,认识思辨理论

     孙有中教授主要针对思辨能力培养中的两个核心问题进行了阐释:一, 什么是思辨能力;二, 如何培养思辨能力。Paul & Elder认为,“思辨能力是一种分析与评价思辨且旨在提高思辨的艺术”。在Paul & Elder看来,一位真正的思辨者应该同时具备思辨能力和思辨品质。思辨能力包含两方面,即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思辨品质体现为八个维度,即谦卑、勇敢、共情、自主、正直、坚韧、理性和公正。 

     厘清了何为思辨能力后,孙教授简要介绍了培养思辨能力的三种方法:Paul & Elder的五层细读法、写作小组同伴评估法和苏格拉底式拷问法。通过这三种方法,教师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最后,孙教授提出了思辨英语教学的八项基本原则,即target, evaluate, routinize, reflect, inquire, fulfill, integratecooperate,简称为TERRIFIC

     慎思之,理解思辨原则

     金利民教授聚焦英语口语教学,从“见树又见林”的观点出发,详述了思辨能力培养的宏观原则和具体应用。金教授首先站在外语教学的角度,指出我们应该具备的语言观、语言学习观和外语教育观:语言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语言学习的动力来自人际沟通和思想交流的需求,其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活跃思维的过程;外语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语言能力、交际能力、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同步提升。

     接着,金教授带领我们再次回顾了孙有中教授提出的TERRIFIC原则,强调其在思辨教学活动设计中的指导意义。在具体操作层面,金教授则以《大学思辨英语教程》为例,介绍了词义辨析、解决问题、辩论等几种常见的课堂活动,让参班教师对思辨英语教学设计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最后,金教授总结了思辨活动设计的五项具体原则:第一,语言与思辨能力要融合发展;第二,教学过程中意义优先,倡导隐性语言学习;第三,课堂任务要考虑到目标、输入、场景、活动四方面;第四,要考虑任务的真实性;第五,要遵循思辨能力的35个维度。

     细察之,观摩授课实景

     在孙有中教授和金利民教授高屋建瓴的讲座的基础之上,张虹副教授就如何进行课堂观摩展开了介绍。课堂观摩是在课堂中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展开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观察。课堂观摩一般分为三种:一是有固定观察维度的结构型观摩,二是有大体框架的半结构型观摩,三是无任何框架的开放型观摩。不论采用何种观摩方式,教师在观摩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和观摩目的,然后有计划地观摩、记录和反思。随后参班教师和专家共同对北京外国语大学杨莉芳副教授的思辨英语精读课堂录像进行观摩并进一步研讨,交流观摩记录和感受。

     尚行之,开展行动研究

     研修第二天,张虹老师从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入手,指出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而行动研究是两者之间的桥梁。张虹老师着重介绍了行动研究的哲学基础、发展历程以及国内外高校行动研究综述,为思辨能力培养从理论走向实践提供了有效路径。不同于基于实证主义的量化研究和基于阐释主义的质性研究,基于实用主义和批判理论的行动研究强调解决问题以及对实践的改变。通过讲解以及与现场教师的互动,张虹老师展示了定向型和开放性两种行动研究模式,完整呈现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确认问题——学习文献——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监控调整——评价反思效果——撰写报告”的过程。张虹老师指出行动研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是在教学中开展的研究,关于教学的研究,为了改进教学的研究,是适合所有一线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开展的研究方法。同时,教师可以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反思理论、优化理论,然后用更加完善的理论指导实践。行动研究重过程、重变革、重反思,需要研究者抱着“永远在路上”的心态不断探索。

     明辨之,优化思辨测评

     孙旻副教授以“教学实证研究中的思辨能力测评”为题,就“思辨的核心维度”和“思辨能力测试方法”两点展开报告,并从“EFL教学中的思辨测评”出发提出了几点建议。孙旻老师认为,思辨包括元思辨、思辨技能和思辨倾向三个维度。元思辨能力的第一层次是自我调控能力,第二层次是思辨能力,分为认知和情感两方面。从教学角度,技能与倾向的提高均值得关注;从测试角度,厘清二者关系有助于保障测评量具的构念效度。

     基于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孙旻老师随后展示了思辨倾向问卷和思辨技能测试两种测评类型,其中后者又可分为标准化与非标准化测试,孙旻老师也都一一进行了案例展示。最后,孙旻老师介绍了外语教学中思辨测评的现有成果,并为外语教师优化思辨能力测评提供了几点建设性意见。孙旻老师指出:思辨测评研究首先要熟知现状、因势而为;其次,在研究过程中要重视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最后,思辨培养要从教师自身做起,在教学与研究中充分贯彻思辨精神。

     为促进教学交流、提升研修效果,本期研修班特别组织了思辨教学设计与展示环节。参班教师共分为十组,分别对精读、口语和写作进行了教学设计与授课实践展示,每组展示后会有同行评议老师和专家对其进行点评和指导。整个汇报环节气氛十分热烈,充分体现了思辨课堂的魅力。

     两天的研修短暂而充实,参班教师纷纷表示,通过这次学习,自己对什么是思辨,如何进行思辨教学与研究有了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与研究中,将如专家所言,学会用蚂蚁的眼睛从细处观察课堂,用蜻蜓的眼睛多维观察课堂,用飞鸟的眼睛从高处观察课堂,真正落实思辨教学的深度、广度和高度,为培养新一代的外语人才做出贡献!

     国才面对面——以测促学,培养学生高阶能力

     孙有中教授在研修班上提出,“单纯掌握英语能力的人才已经不足以面对如今复杂的社会需求。高校教师应思考如何在课堂中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并将有逻辑、辩证思考的技能运用在职场中去。”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落实面向职场的、能使用英语进行主动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期“国才面对面”活动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刘波老师,与老师们就培养与检测学生基于语言基本功的思辨能力、跨文化理解与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高阶能力进行了深入探讨。

     国才考试以“服务职场、聚焦沟通、立足应用”为理念,任务设计均来自于真实的职场情境,要求考生使用英语,通过口头、书面沟通来解决真实、典型的职场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具备“语言能力+高阶能力”的综合能力。刘波老师剖析了国才初级、国才中级的两项任务,带领老师们试评阅考生真实答卷。老师们积极参与、热烈讨论,对国才考试的理念及方法赞不绝口,纷纷表示国才考试为他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思考。

     一位老师认为:“国才考试的任务设计让英语教学中的高阶能力培养显性地体现了出来,老师和学生都能从任务中切身感受到‘解决问题’这一能力的重要性。这样真实的任务设计,让学生们知道了英语该怎么学。”许多老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上获得了灵感:在课堂上参考国才考试以行动为导向的特色,来设计真实的任务(tasks),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加深对语言能力和高阶能力的培养。这样真实的任务,会激发学生参与的愿望和兴趣,让他们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学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